‌炒竹笋的家常做法怎么做好吃?

发布时间:2025-06-07 22:45:42   来源:2025-06-07 22:45:42    
字号:
‌炒竹笋的家常做法怎么做好吃?炒竹笋具有很多与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然而针对不同的人群,只有科学正确的食用方法与用量才能达到更好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同时炒竹笋的禁忌人群、副作用禁忌等注意事项方面也需要引起重视。接下来康民网为您详细介绍炒竹笋的营养价值、功效作用,正确食用方法与用量,适宜人群、禁忌人群、副作用禁忌与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QUv康民网
一、炒竹笋的家常做法怎么做好吃:QUv康民网
1、清炒竹笋(做法一)QUv康民网
食材准备:竹笋 250 克、大葱 5 克、姜 3 克、盐 1 克、酱油 1 克(可省略)、味精 1 克、植物油 15 克。QUv康民网
做法步骤:QUv康民网
将鲜竹笋肉切丝。QUv康民网
素油置锅内烧热,下笋丝爆炒,加少许细盐,淋入适量鸡汤或清水。QUv康民网
焖烧 3 - 5 分钟,撒上味精炒匀即可。QUv康民网
2、清炒竹笋(做法二)QUv康民网
食材准备:竹笋 250 克左右、姜少量、葱少量、辣椒面少量(可省略)、麻油少量(可省略)、盐少量、鸡粉少量。QUv康民网
做法步骤:QUv康民网
把竹笋剥好焯水切丝。QUv康民网
锅里热油,可加少许肉片翻炒(也可不加),放入竹笋、姜末和盐翻炒至熟,最后加鸡粉炒 2 - 3 分钟关火。QUv康民网
3、家常炒竹笋(传统做法)QUv康民网
食材准备:竹笋、生姜、大蒜、葱、干辣椒、生抽、盐、白糖。QUv康民网
做法步骤:QUv康民网
竹笋剥去外壳,洗净切条。生姜、大蒜切末,葱切末,干辣椒切段备用。QUv康民网
竹笋放入沸水中焯水 2 - 3 分钟,捞出过冷水。QUv康民网
热锅冷油,下姜蒜末、干辣椒爆香,加入竹笋快速翻炒。QUv康民网
加生抽、盐、白糖调味,翻炒至竹笋上色,撒葱花出锅。QUv康民网
4、竹笋炒肉丝QUv康民网
食材准备:竹笋 150 克、猪里脊肉 250 克、木耳 50 克(可省略)、鸡蛋清 1 个、葱段少许、干辣椒 5 克、大蒜 1 瓣、姜 10 克、芝麻油 5 克、盐 2 克、绍酒 10 克、味精 1 克、湿玉米粉 5 克、酱油 15 克、水淀粉 5 克、植物油 500 克(实耗少量)。QUv康民网
做法步骤:QUv康民网
猪里脊切丝,加水 30 克、鸡蛋清、绍酒、盐 0.5 克、湿玉米粉拌匀。QUv康民网
竹笋切丝,放沸水锅焯水控干。木耳泡发切丝(若用)。QUv康民网
锅置火上放油烧至五成热,下肉丝滑至变白,倒入漏勺沥油。QUv康民网
酱油、水、盐、水淀粉、味精兑成料汁。QUv康民网
原锅余油中,放姜末、蒜粒、干辣椒、竹笋、木耳略煸,倒入肉丝、料汁翻炒,淋芝麻油,撒葱段装盘。QUv康民网
QUv康民网
二、炒竹笋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是什么:QUv康民网
(一)营养价值QUv康民网
1、丰富的维生素:含有维生素 B1、B2、C 等多种维生素,其中多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含量比大白菜高一倍多。维生素 C 有抗氧化作用,维生素 B 族参与身体的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QUv康民网
2、矿物质:包含钙、磷、铁、钾、镁等矿物质。每 100 克笋含钾 350 毫克,镁 8 毫克等,这些矿物质参与能量代谢、肌肉收缩等生理活动,钾元素还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中和钠的升压作用,对高血压患者有益。QUv康民网
3、蛋白质与氨基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其蛋白质比较优越,包含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等,以及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谷氨酸和维持蛋白质构型作用的胱氨酸等。QUv康民网
4、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含量较高,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消化。QUv康民网
其他:还含有一些抗氧化物质如类黄酮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质如多糖、皂苷等。QUv康民网
(二)功效作用QUv康民网
1、促进消化: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水分贮留量,降低肠内压力,减少粪便粘度,使粪便变软易排出,有助于缓解和预防便秘,适合便秘人群及肠胃消化功能较弱者改善消化功能。QUv康民网
2、降脂减肥:是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的食物,有助于控制体重,减少体内多余脂肪堆积,其植物纤维还可降低体内脂肪,对于高血脂、肥胖人群有一定益处。QUv康民网
3、抗氧化:所含的维生素 C、维生素 E、类黄酮、多酚类物质等抗氧化物质,能清除体内自由基,抵抗自由基的侵害,延缓衰老,保护心血管健康。QUv康民网
4、增强免疫力:丰富的植物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QUv康民网
5、清热解毒: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具有清热作用,可清除体内热毒,改善体质。QUv康民网
6、利水消肿:含有丰富的钾元素,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现象,对浮肿、腹水、脚气足肿、急性肾炎浮肿等有一定的辅助缓解作用。QUv康民网
7、开胃健脾:竹笋独有的清香,来自一种白色的含氮物质,具有开胃、促进消化、增强食欲的作用,可用于改善消化不良、脘痞纳呆等症状。QUv康民网
8、开膈消痰:低糖、低脂且富含植物纤维,可消痰化瘀滞,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症等有一定的辅助调理作用。QUv康民网
三、炒竹笋适宜人群有哪些:QUv康民网
1、便秘患者:竹笋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加肠道蠕动,减少粪便黏度,使粪便变软,有助于缓解便秘症状。QUv康民网
2、肥胖人群:其热量较低,且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是减肥期间的理想食材。QUv康民网
3、糖尿病患者:具有低糖、低热量的特性,对血糖影响较小,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QUv康民网
4、高血压患者:钾含量较高,钾离子能中和钠的升压作用,有助于调节血压,对高血压患者有益。QUv康民网
5、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者:竹笋独有的清香可开胃、促进消化,能改善轻微的消化问题和缓解腹胀腹痛症状。QUv康民网
6、小儿痰热惊风、发热头痛者:中医认为竹笋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对小儿痰热惊风、发热头痛等症有一定的适用价值。QUv康民网
7、妊娠眩晕者:适用于妊娠眩晕等症的人群食用(但妊娠期间饮食需谨慎,适量食用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QUv康民网
四、炒竹笋哪些人不能吃,副作用禁忌与注意事项有哪些:QUv康民网
(一)不宜食用的人群QUv康民网
1、过敏体质者:对竹笋过敏的人严禁食用,否则会引发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皮疹、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甚至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QUv康民网
2、胃肠道疾病患者:患有严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食管炎、食道静脉曲张、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胃肠道息肉、胃肠手术后等患者禁食。因为竹笋粗纤维较多,会刺激胃肠黏膜,可能导致溃疡面穿孔出血等,加重病情;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人也不宜多吃,以免加重脾胃虚寒症状,引起腹痛、腹泻等。QUv康民网
3、肝硬化患者:尤其是伴有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者,禁食竹笋。因竹笋粗纤维难以消化,可能划破曲张静脉,引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危及生命。QUv康民网
4、发育期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竹笋中草酸会与钙、锌结合,影响吸收利用,吃太多易缺钙,患软骨病,导致生长发育缓慢,应控制摄入量。QUv康民网
5、泌尿系结石患者:竹笋中草酸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石,会加重病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QUv康民网
6、肾功能不全者:竹笋钾离子含量较高,肾功能不全者肾脏代谢功能异常,食用过多可能导致钾离子堆积,加重肾脏负担,需严格控制食用量。QUv康民网
7、服用特定药物人群:正在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以及非甾体类镇痛药、活血祛瘀中药或中草药等人群,尽量少食。因为这些药物本身可能损伤胃黏膜,与竹笋同食易引起溃疡、出血等;服用补益类中药期间也不宜食用。QUv康民网
8、体寒者:如产后妇女(身体较虚寒)、女性月经期间、体质寒凉的女性等,竹笋性寒,食用后可能加重体内寒气,导致脾胃不适。QUv康民网
(二)副作用QUv康民网
1、消化不良:竹笋膳食纤维含量高,过量食用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负担,引起腹胀、腹痛、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还可能导致胃肠胀气,使人腹部胀满、放屁增多。QUv康民网
2、影响矿物质吸收:其中的草酸会与钙、铁、锌等矿物质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草酸盐沉淀,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体内钙流失增加,影响骨骼健康,尤其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钙需求大的人群影响较大。QUv康民网
3、增加结石风险:草酸与钙结合形成的草酸盐沉淀若不能及时排出,可能在泌尿系统积聚形成结石,本身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或草酸代谢异常者,过量食用风险更高。QUv康民网
4、干扰甲状腺功能:大量食用竹笋,其中的硫氰酸盐摄入量增加,会抑制甲状腺对碘的摄取和利用,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QUv康民网
(三)注意事项QUv康民网
1、烹饪前处理:竹笋含有较多草酸,烹饪前需焯水,可去除部分草酸和苦味,也能使竹笋更鲜嫩,还可减少对钙吸收的影响,同时要将竹笋煮熟煮透,避免因未熟透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QUv康民网
2、搭配禁忌:竹笋不宜与猪小排同食,以免影响钙的吸收;不宜与糖浆同食,否则会引起中毒;不宜与红糖同食,会形成赖氨酸糖基,对人体不利;也不宜与鱼类食材一起烹饪,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产生不利影响(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QUv康民网
3、控制食用量:无论何种人群,都应适量食用炒竹笋,避免过量摄入粗纤维和草酸等带来的不良影响。QUv康民网
4、烹饪方式与调味:炒制时注意不要过油,少盐少酱油,避免高血压等人群摄入过多钠。QUv康民网
总结:‌炒竹笋的家常做法怎么做好吃?以上就是康民网为您关于炒竹笋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正确食用方法与用量,适用人群、禁忌人群、副作用禁忌与注意事项等相关方面知识。QUv康民网
更多中医养生、家常菜做法、怎么做菜才好吃等相关知识尽在康民网。
QUv康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