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与功效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6-02 23:57:52   来源:2025-06-02 23:57:52    
字号:
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与功效是什么?甘草和炙甘草具有很多与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然而针对不同的人群,只有科学正确的食用方法与用量才能达到更好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同时甘草和炙甘草的禁忌人群、副作用禁忌等注意事项方面也需要引起重视。接下来康民网为您详细介绍甘草和炙甘草的营养价值、功效作用,正确食用方法与用量,适宜人群、禁忌人群、副作用禁忌与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OFu康民网
一、甘草和炙甘草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是什么:OFu康民网
(一)甘草OFu康民网
1、营养价值:OFu康民网
含有甘草皂苷、甘草黄苷、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等成分。OFu康民网
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OFu康民网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有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且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OFu康民网
含有铁元素等矿物质。OFu康民网
2、功效作用:OFu康民网
补脾益气:味甘性平,能补益中焦脾胃,改善气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OFu康民网
清热解毒:生用具有此功效,可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痈肿疮疡,还可辅助治疗药物中毒、食物中毒。OFu康民网
祛痰止咳:入肺经,可治疗多种咳喘,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病久咳、有痰无痰都能使用。OFu康民网
缓急止痛:能缓和胃脘部、腹部、四肢疼痛,此类疼痛大多紧急发生且带有拘紧感,也可缓解方剂中某些药物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OFu康民网
调和诸药:多用于复方,擅长调和不同药材的药性,使寒热、温凉、补泻等药性相互协调,还能矫正方剂中其他药材的异味。OFu康民网
(二)炙甘草OFu康民网
1、营养价值:含有甘草皂苷、甘草黄苷、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蔗糖、铁元素等,经蜜炙后甘草酸含量降低约 30%,产生新的蜜炙衍生物如甘草异黄酮苷等。OFu康民网
2、功效作用:OFu康民网
补脾和胃:经蜂蜜炮制后,健脾和胃功能显著增强,常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有促进黏膜修复作用。OFu康民网
益气复脉:可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引起的心动悸、脉结代。OFu康民网
缓急止痛:蜜炙工艺使镇痉作用显著提升,对于胃脘绞痛、腓肠肌痉挛等急症止痛效果较好,常与白芍配伍组成芍药甘草汤。OFu康民网
调和药性:因蜜制后甘缓之性增强,更适用于峻烈药物的配伍减毒,如附子理中汤中用炙甘草缓解附子毒性。OFu康民网
润肺止咳:药性甘平,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对外感内伤、寒热虚实、肺失宣降导致的气喘咳嗽均可应用。OFu康民网
解毒:对于痈疽喉痹、药食中毒等症有一定解毒之效。OFu康民网
OFu康民网
二、甘草和炙甘草的正确食用方法怎么吃好:OFu康民网
1、甘草OFu康民网
泡水饮用:OFu康民网
可单独取适量甘草(一般 3 - 6 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OFu康民网
也可与其他食材或药材搭配,如甘草 6 克与枸杞适量一起泡水,有滋养肝肾、益气健脾的作用;甘草和菊花一起泡水喝,有一定的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OFu康民网
煎汤服用:将甘草与其他药材一起加水煎煮,取汁服用。成人每日用量一般在 6 - 12 克之间,但需遵医嘱,比如甘草 6 克煎汤后,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可缓解喉咙干痒、咳嗽等症状。OFu康民网
煲汤熬粥:OFu康民网
如甘草鱼丸红薯汤,将红薯去皮切块,与甘草、清水、姜一起上汤煲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煲 20 分钟,加入鱼丸和葱转旺火煮片刻,按个人口味加调味料即可。OFu康民网
还可制作甘草绿豆煲米饭,把生甘草切片,与绿豆、大米同放锅内,加水煲熟。OFu康民网
制作饮品:例如甘草薄荷冰糖饮,将甘草和薄荷叶洗净,锅中加 1000ml 水烧开,放入甘草和薄荷熬煮三分钟,再放入冰糖煮两分钟,过滤汤汁,凉透后可冷藏饮用。OFu康民网
直接咀嚼:甘草可以直接咀嚼食用,其功效和水煎煮后饮用基本相同,但需注意适量,且甘草属于中药,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服用。OFu康民网
2、炙甘草OFu康民网
泡茶:取适量炙甘草(一般 3 - 5 克)切片,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适用于日常保健。OFu康民网
煎汤:将炙甘草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取汁服用,一般用量为 3 - 10 克。也可单独取适量炙甘草(如 12 克),加水熬煮成汤药内服,但需遵医嘱。OFu康民网
炖汤:可与肉类等食材一起炖汤,如炙甘草炖排骨,有补中益气的功效,但要注意食材搭配和用量。OFu康民网
煮粥:将炙甘草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取汁,去渣后加入粳米煮粥,每日 1 剂,分 2 次服用。OFu康民网
配伍成方:如在经典方剂炙甘草汤中,炙甘草 12g 与生姜 9g、桂枝 9g、人参 6g、生地黄 50g、阿胶 6g、麦门冬 10g、麻仁 10g、大枣 10 枚等配伍,水煎服,每日 1 剂,分早晚 2 次服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OFu康民网
三、甘草和炙甘草适宜人群有哪些:OFu康民网
1、甘草适宜人群:OFu康民网
脾胃虚弱者:表现为倦怠乏力、进食减少、大便稀等,甘草能补脾益气改善这些症状。OFu康民网
咳嗽痰多者: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有痰无痰的咳嗽,甘草都可应用以祛痰止咳。OFu康民网
热毒病症者:如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痈肿疮疡,生甘草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缓解病症。OFu康民网
脘腹、四肢挛急疼痛者:甘草能缓急止痛,可缓解此类疼痛。OFu康民网
药物或食物中毒者:有一定的辅助解毒作用。OFu康民网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者: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有助于缓解溃疡症状。OFu康民网
神经衰弱者、支气管哮喘者、血栓静脉炎患者:也有一定适宜性,但并非主要针对这些病症的治疗,可能因甘草的其他作用如抗炎等有一定益处。OFu康民网
2、炙甘草适宜人群:OFu康民网
脾胃虚弱者:能补脾和胃,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OFu康民网
心气不足者:可益气复脉,缓解因气虚引起的心悸、气短、脉结代等症状。OFu康民网
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者:对于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的四肢挛急作痛有治疗作用。OFu康民网
咳嗽气喘者:能润肺止咳,对因肺燥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有缓解作用,可用于多种咳喘病症。OFu康民网
药物或食物中毒者:有辅助解毒救急作用。OFu康民网
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者:现代研究发现炙甘草有增强免疫等作用,这类人群可能适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OFu康民网
四、甘草和炙甘草哪些人不能吃,副作用禁忌与注意事项有哪些:OFu康民网
(一)禁忌人群OFu康民网
1、甘草:OFu康民网
气机壅滞者:如出现胸闷腹胀、呕吐泛恶等症状的人,甘草易于壅滞气机,忌大量内服。OFu康民网
湿热或阴寒痈疡者:痈疡之发多因湿热内炽,即使阴寒之证也多由寒湿凝滞,甘草甘腻,此类患者慎服。OFu康民网
高血压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可能升高血压。OFu康民网
急性肾炎患者:忌用。OFu康民网
醛固酮增多症、低钾血症者:禁用。OFu康民网
阳痿患者:因甘草提取物有雌激素样作用,故禁用。OFu康民网
孕妇:不宜大量长期服用。OFu康民网
与某些药物合用禁忌者:不宜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同用(十八反);不宜与奎宁、阿托品、麻黄碱等多元环碱性较强的生物碱合用;不宜与强心苷合用;不宜与排钾利尿药合用;不宜与降糖药合用;不宜与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水杨酸衍生物合用;不宜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药合用;不宜与降血压药利舍平、降压灵等合用;不宜与水合氯醛、毒扁豆碱合用;不宜与胰酶合用。OFu康民网
2、炙甘草:OFu康民网
湿气较重者:可能加重脾胃负担,使湿气更难排出,导致困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症状加重。OFu康民网
高血压患者:可能引起水钠潴留,加重病情,不利于血压控制。OFu康民网
糖尿病患者:可能影响血糖稳定,应谨慎食用。OFu康民网
对炙甘草过敏者:食用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呼吸急促等。OFu康民网
湿浊中阻而脘腹胀满、呕吐及水肿者:禁服。OFu康民网
性功能障碍者:食用后可能使情况加重,应避免食用。OFu康民网
孕妇:应谨慎食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OFu康民网
婴幼儿:身体未发育完全,脾胃虚弱,尽量不要过早接触。OFu康民网
(二)副作用OFu康民网
1、甘草:目前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但大量长期服用可能有升高血压、引起水肿等风险,还可能导致低钾血症等(与相关药物合用情况下),其抗惊厥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对于婴幼儿及老年人若大量长期服用可能有潜在影响。OFu康民网
2、炙甘草:长期较大剂量服用可能引起脘闷、纳呆、水肿等,并可产生假醛固酮症;可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导致中气不足,出现痞积、胀气、满闷、胀痛等;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干扰人体内的激素平衡,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部分人连续大量食用可能出现胃肠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OFu康民网
(三)注意事项OFu康民网
1、甘草:OFu康民网
煎服用量一般为 1.5 - 9g,清热解毒宜用生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宜用炙甘草,润肺止咳或缓和药性可据情生用或炙用。OFu康民网
忌猪肉、菘菜、海菜,反河豚。OFu康民网
急证者宜少用;速下者勿入用,恐其缓功;补药之中不宜多用。OFu康民网
若必须大量久服,可配适量泽泻、茯苓等利水渗湿药同用,并宜低盐饮食,出现水肿、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应减少用量或停用,出现低钾血症可口服补钾。OFu康民网
2、炙甘草:OFu康民网
使用时遵循适量原则,不宜单独大剂量使用。OFu康民网
若有疾病需要使用,务必遵医嘱调配剂量和疗程,不可随意增减。OFu康民网
总结: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与功效是什么?以上就是康民网为您关于甘草和炙甘草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正确食用方法与用量,适用人群、禁忌人群、副作用禁忌与注意事项等相关方面知识。OFu康民网
更多中医养生、家常菜做法、怎么做菜才好吃等相关知识尽在康民网。
OFu康民网
 
×